八十垱遗址保护利用

时间:2020-10-11 16:36:18
八十垱遗址保护工程启动之初,省、市、县文物部门多次与八十垱村委会和遗址区居民座谈,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并与交通、水利部门联系,为八十垱遗址区居民规划了新的道路、桥梁,解决了遗址区群众的难题,八十垱的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真诚欢迎。
长期以来,当地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近年,尽管村里新建了农家书屋,但距离但八十垱还有几公里,村民来回很不方便。文物部门掌握此情况后,又有了一个为村民建书屋的新想法。建在哪呢?当时,他们拆迁了叠压在遗址上的废弃建筑,将其中一幢保存较好的建筑改造成看护用房,再利用一部分空间布置了一个介绍八十垱历史和文化的小型遗址博物馆和一间小小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建成后,除了村民经常到那里查阅技术资料、寻找致富门路外,也是孩子们放学后的好去处。这里俨然已成为周边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上述贴心的服务外,文物部门地对遗址实施保护工程时同样注意结合村里农田水利建设。对遗址区部分遗迹采取回填绿化;采用树桩、小山竹、芦席等传统方法为水体驳岸做护坡;加固堰塘、整治了2000米防洪灌溉渠道;对出入遗址区的小道进行了可逆硬化处理、按原状整治了部分稻田。虽然所做的工程规模不大,但每一个工程都美化了乡村环境,融进了对村民的关爱。
在遗址展示思路上采用完全开放的新形式将遗址文化内涵展陈深度融入乡村生活的活动场所,恢复小桥码头、仿八十垱出土陶器造型垃圾桶、八十垱文化符号参观便道、核心区民房外观改造、小型的稻作文化及八十垱考古历程陈列室完全对社会开放。同时,还将在不增加任何设施的前提下,扩大展览内容的外延,用博物馆学的展览手段,将遗址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各种动植物也列为“展示”对象,将静态的遗址与活态的现代生活、环境巧妙地进行文化链接。
八十垱遗址在中小型遗址保护项目中围绕遗址特色,以改善遗址环境与老百姓生产生活为切入口推进大遗址保护项目,尊重当地农民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坚持遗址保护项目与老百姓共存共建共享,做到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方便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双重目标。


(方案设计: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汤羽阳。参与单位:澧县文旅广体局,主要贡献者:熊莲珍、曹毅)

能代表项目特点的一句话: 静态的遗址与活态的村庄

荣誉、影响、作用、观众、流量: 2015年湖南省文化遗产日现场会,澧县文物局以《尊重群众诉求 推动澧阳平原遗址群的保护利用》为题作经验交流并全省推介。
2018年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论坛,澧县文物局以《澧县遗址保护与探索》为题作经验交流。
2019年湖南省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大遗址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新发展工作的通知》对澧县文物局在遗址保护工作方面成绩进行肯定。
2012年4月27日《中国文物报》刊登《城头山暨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保护探索》
2012年6月29日《中国文物报》刊登《澧阳平原遗址保护探索》
2013年7月12日《中国文物报》刊登《八千年遗址上的“农家书屋》
2013年7月26日《中国文物报》刊登《静态的遗址与活态的村庄——湖南八十垱遗址保护展示的实践与启示》”
2014年5月《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刊登《一处小型古文化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的启示以澧县八十垱遗址为例》
2018年1月《南方人物周刊》刊登《澧县八十垱:静水流深,活现远古——一个“田园遗址”的非典型案例》

实施时间与目前状态: 八十垱遗址保护2010——2013年。
八十垱遗址保护工程实施后后免费开放,吸引游客民众前往参观,成为了周边学生第二课堂,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农业生产,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