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给学生的书信”捐赠
时间:2020-10-10 22:49:32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1964年率先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并提出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艰辛奋斗培育的杂交水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他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荣获中国首届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成绩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体现的是为事业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为了丰富馆藏,让观众直观感受袁隆平院士克服杂交水稻大规模制种技术难关的艰辛历程,我馆文物征集组人员通过广泛发布征集公告,多方寻找袁隆平院士密切交往人员,了解征集线索。时任馆长孙中华获悉袁隆平院士安江农校学生谌海丰仍保留有:1975年袁院士写给时任涔澹农场农科所所长谌海丰,寻求给予豆类、油等生活物资支援的书信。此后为了征集这难得的袁隆平院士书信手稿,孙中华与谌海丰及其亲属多次联系沟通做工作,并邀请其女儿谌建云女士和女婿王正清于2018年10月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争取其亲属支持。谌海丰同志怀着对袁隆平院士的无比敬仰之情以及被孙中华馆长这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所感动,2019年12月在湘雅附二医院弥留之际,叮嘱女儿女婿将该信无偿捐赠给隆平水稻博物馆。
2020年1月8日,谌海丰同志的女儿谌建云女士将袁隆平院士给谌海丰的信、谌海丰的安江农校毕业证等物品无偿捐赠给隆平水稻博物馆。通过该书信,有力证明了三系杂交水稻制种过程的艰辛与不易,充分体现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
成绩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体现的是为事业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为了丰富馆藏,让观众直观感受袁隆平院士克服杂交水稻大规模制种技术难关的艰辛历程,我馆文物征集组人员通过广泛发布征集公告,多方寻找袁隆平院士密切交往人员,了解征集线索。时任馆长孙中华获悉袁隆平院士安江农校学生谌海丰仍保留有:1975年袁院士写给时任涔澹农场农科所所长谌海丰,寻求给予豆类、油等生活物资支援的书信。此后为了征集这难得的袁隆平院士书信手稿,孙中华与谌海丰及其亲属多次联系沟通做工作,并邀请其女儿谌建云女士和女婿王正清于2018年10月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争取其亲属支持。谌海丰同志怀着对袁隆平院士的无比敬仰之情以及被孙中华馆长这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所感动,2019年12月在湘雅附二医院弥留之际,叮嘱女儿女婿将该信无偿捐赠给隆平水稻博物馆。
2020年1月8日,谌海丰同志的女儿谌建云女士将袁隆平院士给谌海丰的信、谌海丰的安江农校毕业证等物品无偿捐赠给隆平水稻博物馆。通过该书信,有力证明了三系杂交水稻制种过程的艰辛与不易,充分体现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




能代表项目特点的一句话: 袁隆平先生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半个世纪里,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荣誉、影响、作用、观众、流量: 2020年7月,隆平水稻博物馆邀请省、市文物鉴定专家博物馆文物进行鉴定,袁隆平院士给谌海丰的信被鉴定为一级文物,极具收藏价值,有力证明了杂交水稻科研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充分体现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
实施时间与目前状态: 2020年1月8日完成袁隆平院士书信捐赠,目前这封书信被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并进行了妥善保管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