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地共建”勾蓝瑶寨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

时间:2020-10-09 17:34:22
一、建设意义:
   将勾蓝瑶寨建设成为湖南第一家文化生态博物馆,丰富齐全我省博物馆的体系构成;以“穿越千年、诗忆勾蓝”为主题,全面融合田园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建成集田园风光、历史民族文化展示、耕读体验和特色休闲于一体的“自然+历史+民俗体验”型的生活休闲型博物馆,打造我省文化旅游示范标杆。
二、资源优势:
   勾蓝瑶寨共有国保单位31处,省保单位126处。勾蓝瑶寨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4A景区、国家森林乡村等众多头衔。
三、特色价值:
湖南省唯一保存完整防御体系的分散型传统村落,以石寨墙(石城门)—守夜屋—关厢—门楼为层层关防的独特军事防御体系;
五岭南北区域内少有的大面积壁画遗存村落,水龙祠壁画是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地面建筑中,遗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好、面积最大、规模最盛、题材与内容最为丰富和独特的壁画,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所见的瑶族地区大型壁画;
拥有种类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勾蓝瑶寨保存了自明、清时期以来的大量建构筑物,包括石寨墙、守夜屋、门 楼、祠堂、庙宇、观、书院、商铺、民居、风雨桥、凉亭、古道等类型;
鲜明的民俗风情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勾蓝瑶寨见证了明、清时期当地瑶族和汉族两个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流传有农耕庆典活动“洗泥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长鼓舞”、“女子拳”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俗。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田、村的完美融合,勾蓝瑶寨属喀斯特地貌,村落三面环山,两面环水,形成封闭的自然的天然屏障,村寨中的房屋与自然山水景色浑然一体,千山叠翠,山形俊秀、勾勾相连、溪水伏流,古树、石桥、古村等完美融合,构成了勾蓝瑶寨旎丽的风光。
四、发展理念:
   坚持“原生态保护”的理念,将勾蓝瑶寨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有机整合,系统保护。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避免外力介入致使勾蓝瑶历史民族文化发生畸变或加速消亡,又要避免原生文化以保护的名义被“雪藏”,从而使勾蓝瑶寨建设成为一个“活的博物馆”,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的。
五、发展目标:
将勾蓝瑶寨打造成为全国文化生态博物馆示范地;
将勾蓝瑶寨打造成为湖南旅游对接粤港澳的西南门户;
将勾蓝瑶寨打造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
六、建设内容:
1.历史遗产保护
1.1对勾蓝瑶寨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勾蓝田村山水交融的营寨格局进行保护保护。
1.2对勾蓝瑶寨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构)筑物、传统街巷和历史环境要素等。
1.3对勾蓝瑶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包括开设主题馆、体验馆、传习所等;并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对传承人授予荣誉称号,通过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等方式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与网络方式传承,包括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建档,用数字化、网络化进行保护与传播。

2.展示与利用
   规划打造“一中心+七大展示区“,通过多个主题馆、体验馆、文物遗迹展示点、民俗文化展示点对历史资源进行具体展示与利用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总体框架。
   一中心是指文化资料信息中心,也是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序厅,七大展示区包括:天马扫槽主题展示区、石窦泉清主题展示区、古塔钟远主题展示区、蒲鲤生井主题展示区、岩号平安主题展示区、石窟藏庵主题展示区、水龙祠主题展示区。
   规划拟通过“一中心七大展示区”的生态博物馆构架,形成以“线---面--点”相结合的立体展示方式,以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千百年来勾蓝瑶形成的厚重的历史、民族和民俗文化积淀的目的。
3.旅游发展
   依托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乐见勾蓝”全景观光、 “瑶汇生活”民俗风情、“快乐学堂”研学旅行三个主题产品;依托风情民俗打造四季节事活动;根据主题产品以及节事活动的组织布局具体的实施项目。
   “乐见勾蓝”以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为载体,开展观光主题游系列活动。
   “瑶汇生活”依托勾蓝瑶寨独特的民俗文化,让游客体验瑶家生活旅游服务。
   “快乐学堂”通过勾蓝瑶寨各主题展示馆、传习所、历史遗迹等,深度学习体验其厚重的历史文化。
   节事活动包括春季新年祈福会、敬鸟节、妇女节、桃花节;夏季美术摄影艺术节、洗泥节、尝新节;秋季勾蓝民俗文化展、稻田捕鱼节、中秋节;冬季盘王节暨勾蓝瑶文化旅游节、学术交流会。
4.村寨整理
4.1空间环境整理
   将村寨空间环境分为建筑风貌区、生态田园景观区及自然山林协调区三类区域进行分类控制整理。
4.2建筑整理
   建筑风貌区保护原有历史建筑,整理不协调建筑,改造建筑周边局部景观空间,建立勾蓝瑶独具特色的建筑及景观风貌。生态田园景观区保护原有农耕风貌,丰富乡村产业多元化,建立多季节、多景观、多体验的农耕文化活动。自然山林协调区保护原有林业资源,改造局部林相风貌,建立多景观、多层次、多样性生态系统。
   将村内建筑分为保留类、修缮类、整治类、整改类和拆除类五大类。保留类以保护其原貌和整理周边环境为主。修缮类主要对建筑残缺损坏的部分进行修补,对建筑整体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整治类针对建筑整体及构件进行修整保证风貌延续。整改类对村内风貌冲突较大的建筑整改至与村内风貌和谐。拆除类拆除破损较为严重的、对村庄风貌具有严重影响的建筑。
4.3街巷整理
   从街巷界面、街巷质量、街巷清洁、街巷绿化四部分分别对街巷进行整理,梳理街巷空间建设游憩场所。
5.设施提升
   对区内各类设施,结合现状情况,科学论证,按规范标准配置完善了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环保环卫设施、标识系统、给排水工程和电力电信工程。
   水系治理:对现状水系进行生态修复,沟渠内配置多种植物,并设置透水坝、拦截坝等辅助性工程设施,投放食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构建“浮游动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共生生态系统。
   夜景亮化规划“一主二次三节点”的亮化结构,“一主”为主要道路亮化,“两次”为两条次观光线路游亮化,“三节点”:主入口盘王庙、石头街水景、旗山庙台水景重要节点亮化营造民俗风情。
七、参与单位
   委托单位:江永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主要人员:汤海研、蒋彪、杨碧海)
   监管单位:江永县勾兰瑶寨生态博物馆建设指挥部
   (主要人员:刘忠华、周文娟、杨林、陈小娟、郭为、罗海旺、邓新平、莫胜、曾志锋)
   施工单位:湖南轩辕文物保护有限公司
   (主要人员:杨米佳、张灿、盛昌、胡龙进)
   设计单位:湖南飞檐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
   (主要人员:王贵州、麦萧)
   监理单位:北京方亭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湖南省文旅厅、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博物馆

能代表项目特点的一句话: 湖南省第一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

荣誉、影响、作用、观众、流量:    勾蓝瑶寨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4A景区、国家森林乡村等众多头衔,项目建成之后,勾蓝瑶寨文化生态博物馆将成为湖南省首家文化生态博物馆,也将打造成为全国文化生态博物馆示范地。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主会场活动在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开幕,活动现场,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永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勾蓝瑶寨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此次厅地共建将充分挖掘勾蓝瑶寨的文化旅游资源,整体推进勾蓝瑶寨文物与非遗保护、文旅融合、经济发展,创造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实施时间与目前状态: 实施时间:2019年5月至2023年12月
方案确定阶段(2020年):完成田野调查,完成《勾蓝瑶寨文化生态博物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建设方案》方案评审,完成文物项目储备,形成生态博物馆建设“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的土地、古建筑归集保护机制。
文化主题馆建设阶段(2021年):完成生态博物馆主题馆、体验馆、文化遗址点的主体维修,整理生态博物馆核心周边环境,形成文化主题核心。
配套设施完善阶段(2022年):完成生态博物馆室内室外展示工程,完成动态静态的非遗活化利用,完成生态博物馆整体的村落整理。
工作总结阶段(2023年):完成生态博物馆最后的呈现,做好相关研究总结工作。
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