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湖南”系列考古讲座与宣传推广
十场讲座的主讲人与主题分别为:
1、郭伟民:九嶷山上白云飞—湖南上古历史的考古学重建
2、赵亚锋:城头山——中国最早之城的千载兴衰往事
3、盛伟:谁的青铜器: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探索
4、高成林:唤醒沉睡的古城一一探秘沅水、澧水流域楚汉古城
5、张春龙:里耶一号井的发掘与出土简牍保护整理
6、李意愿:疯狂的石头:追溯湖南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
7、顾海滨:嘉禾生南国——解密中国史前稻作
8、张兴国:焰红石渚——看长沙窑彩瓷中的五色大唐
9、莫林恒:土司的盛宴——永顺老司城遗址的动物考古学解读
10、吴顺东:山水·贝丘·神鸟——沅湘先秦原住民文化印象
为了扩大其传播效应,讲座在新浪微博平台和一直播平台同步推出,并由湖南日报教科文卫新闻中心精英采编团队,根据讲座内容精心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探寻湖湘文明密码——发现湖南》。联合ZAKER潇湘“湘城博物”直播“发现湖南”首场讲座《九嶷山上白云飞——湖南上古历史的考古学重建》,在线观看人数22.9万。“湖南考古”新浪微博同步直播,直播观看量及热度达72.1万左右。湖南经视新闻、经视焦点、湖南都市频道、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等大众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同时,长沙博物馆制作系列讲座展板进行场馆宣传,长沙博物馆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方微信、微博进行活动预告与动态发布。《长沙晚报》对每一期讲座进行预告。微信推文力图将讲座内容进行通俗化与趣味化表达,吸引观众,增进理解。每场讲座配套设计单幅海报加二维码,在现场和微博、微信进行人际传播,扩大社会影响。
参与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博物馆、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湖南经视、湖南都市频道。
主讲人:郭伟民、赵亚峰、盛伟、高成林、张春龙、李意愿、顾海滨、张兴国、莫林恒、吴顺东
主要参与者:李历松、刘晴贤、邓晓丽、陈子慧



能代表项目特点的一句话: 馆所合作,共享考古新成果,深度报道与多渠道衍生传播,让“发现湖南”系列考古讲座成为一项有影响力的社科普及和公众考古传播文化大事件。
荣誉、影响、作用、观众、流量:
荣誉:湖南日报《探寻湖湘文明密码——发现湖南》系列报道获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颁发的“2019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作品奖”。
影响与作用:“发现湖南”系列考古讲座是关于湖南考古发现的首次大型系列公众讲座传播活动。除了长沙市民,辐射到全国各地观众参加线上讲座。《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新湖南、新浪微博等持续发力,深度报道与多渠道衍生传播,每一种传播,都按照渠道特色,挖掘讲座内容,进行原创生产,共同掀起一股“湖南考古热”。湖南日报《探寻湖湘文明密码——发现湖南》系列报道以讲座为支撑点,设置主稿、大事记和评说栏目,以生动故事讲述和考古重大发现互为表里,注重新闻性、专业性和文学性相统一,把湖南考古人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轻松的外在形式,衍生出文化层面的意义,让读者在快乐中获取营养,增强对湖湘文化的自信,引发了公众对考古的热情。该系列报道被新华网、学习强国湖南频道等媒体多次转载,新湖南客户端进行趣味图文视频解读衍生传播,广受欢迎,仅新湖南客户端点击率就超过240万次。
讲座内容甚至进入了《放学后》中学生和小学生版月刊。系列讲座有效增进了公众对湖南历史面貌的认识,提升了公众的历史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了其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发现湖南”系列讲座成为一项有影响力的社科普及和公众考古传播活动,也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沙博物馆之间一次成功的合作。
“发现湖南”系列讲座是湖南重大考古发现的首次大型系列公众活动,线下共有超过2000人次现场观众参与讲座互动,线上十场讲座在线累计观看阅读量达455.5万,“发现湖南”微博话题累计阅读次数已达1076.1万,讨论3459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潇湘晨报、ZAKER潇湘、红网、湖南经视、长沙晚报等省内主流媒体对讲座做了持续报道。其中湖南日报社的“探寻湖湘文明密码——发现湖南”系列报道获评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作品”。线上讲座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让“发现湖南”系列讲座成为一项超越地域限制、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考古和社科普及活动。
项目良好的传播效果让公众意识到考古工作对历史认知的作用,鼓励观众参与公众考古事业;让更多公众认识,或重新认识湖南的历史面貌,提升公众的历史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了其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实施时间与目前状态:
实施时间:2019年1月5日至5月18日
目前状态:系列讲座文稿和传播影响评估报告在整理出版中。双方总结经验,力争做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文化惠民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