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

时间:2020-10-09 15:12:14
凤凰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保存良好。春秋战国时期凤凰是楚国的属地。清《凤凰厅志》记载,唐武德元年(618年)凤凰即为羁縻州富州的治所。凤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画坛鬼才黄永玉的家乡。2001年凤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西兰国际友人艾黎称凤凰为“中国最美的小城”。被誉为镶嵌在湘黔边境上的一颗明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保护事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凤凰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文物资源综合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开创了文物保护利用的“凤凰模式”。
①首创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即文物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文物职能部门、经营权归企业。率先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新模式;形成政府管理、文物规划、企业运营及日常维护,不仅增加收入,同时缓解文物维修资金不足。
②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开展文物保护“四结合”。即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产权置换、货币补偿、保护修缮三种模式,将闲置和无人居住的文物本体通过购买、等价置换等方式,把文物所有权归属政府,进行保护修缮;对保护范围内的现代和违章建筑予以拆除。破解了私有产权文物建筑保护的难题。
③开创“文物+保险”,破解文物保护难题。我县一直在探索“文物+保险”的文物保护新模式,从2012年起,县财政就把国有产权的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文物+保险”模式。每年出资约40万元,给文物买保险。
④探索“文物+博物馆”保护利用模式。利用文物保护单位、特色民居等设立博物馆,如中国文庙文化博物馆、中国屯田文化博物馆、中国南方长城文化展览馆、凤凰百年筸军文化展览馆、山江苗族博物馆等,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模式,让文物“活”起来。
⑤建立部门联合审批,开启文物保护新机制。建立文物、风景名胜管理处、规划、执法四部门联合审批制度,加强对凤凰古城的房屋新建、装修维修等审批和监督,有效地保护凤凰古城的历史风貌格局。
⑥构建政策支撑,确保队伍建设。制定《湖南省凤凰古城堡文物保护规划》、《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物景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凤凰古城涉旅行业转移转型升级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保护规划和规范性文件。在机构改革中,组建文物保护事务中心,为县文旅广电局所属副科级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数15名,确保文物队伍。
不断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和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文物保护“共赢”的文物保护利用模式,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文物保护利用的发展离不开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离不开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离不开社会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项目实施以文物保护事务中心为主要建设单位,单位负责人杨胜云。

能代表项目特点的一句话:   守底线、创机制、“活”文物

荣誉、影响、作用、观众、流量: 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利用优秀单位、目标管理优胜单位等,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十大优秀文化遗产”、“全国十佳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小镇美学榜样”。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量2010万人次,旅游业总产值200多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间接就业人数达6万人。

实施时间与目前状态: 2000年凤凰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文物保护利用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凤凰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在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