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城博物”直播专栏

时间:2020-10-09 11:58:56
自2015年12月28日新馆开放以来,长沙博物馆不断策划和引进特展,在传播手段和方法上做了许多探索。ZAKER潇湘是中南传媒旗下潇湘晨报与ZAKER共同打造的本土生活资讯终端。长沙博物馆、潇湘晨报携手打造文博类网络视频直播节目“湘城博物”,旨在将传统的文博活动传播效果得到进一步放大,增强公众与长沙博物馆之间的互动。该节目以ZAKER潇湘为直播平台,融合潇湘晨报全媒体资源,直播长沙博物馆展陈、社教等各类活动;同时,创新博物馆开放模式,传播博物馆公共价值,推动文博服务均等化,从而提升长沙博物馆公众知晓度、参与度和美誉度。
长沙博物馆2017年接待1299321人次,2018年接待1204569人次,2019年接待1476383人次,每年举办各类文物精品展4-6个,配套展览举办各类教育活动500场以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观众人数,并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是长沙博物馆面临的重要挑战。
潇湘晨报是湖南第一大都市报,发行30多万份,晨报官微粉丝38万,微博粉丝1240万,影响力位居全国都市报前十。ZAKER潇湘是中南传媒旗下潇湘晨报与ZAKER共同打造的本土生活资讯终端,致力湖南最前沿的资讯轻社区,是专业直播平台,配置有直播内容采编技术服务和推广团队,日活跃用户52万+。选择潇湘晨报ZAKER潇湘作为合作媒体,能够极大提高长沙博物馆的传播能力。
“湘城博物”2018年4月20日正式开播,截止2020年9月12日,栏目共策划播出22期,411.9万观众在线收看。内容涵盖“中华文明系列特展”专家导赏、专题讲座、教育活动等,如“环肥燕瘦——汉唐长安丽人行”、“彩耀中华——黄河流域史前彩陶特展”等。通过与专家、策展人的对话及展厅现场的拍摄,提前揭秘展览内容,推介重点展品。
同时,通过西瓜视频、优酷视频的同步分发,直播在线观看总人数超过600万。此外,通过潇湘晨报全媒体资源,“湘城博物”在版面宣传、线上推广等方面形成立体传播格局,覆盖人群超过2000万,成为博物馆对外服务新亮点。
参与单位:长沙博物馆、潇湘晨报社
项目负责人:邓晓丽
主要参加者:李历松、邓晓丽、徐海瑞、吴婉、刘晴贤

能代表项目特点的一句话: “湘城博物”即时全场景直播,助力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帮助公众理解文物的意义与价值,领略文物和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荣誉、影响、作用、观众、流量: 一、项目影响
1、帮助公众理解文物的意义与价值,领略文物和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近几年,国内博物馆常用的制作重点文物二维码听语音讲解等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其一是一物一讲,没有相互联系和系统性;其二是内容简单,生硬模式化。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们提前策划、邀请对整个展览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的博物馆幕后策展人、对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精深造诣的文物专家走进展厅,进行观赏引导和深度解读。
2、增强公众与博物馆之间互动粘度
许多观众在“湘城博物”平台互动留言:“专家视野和讲解员不一样,讲得很生动”、“听专家讲一遍,相当于看展前预习,再走进展厅可以细细品味每一件文物”、“在博物馆参观时间有限,匆匆看完展览,回家以后还可以听专家解读,长博太贴心了!” 栏目得到了湖南省、市文博系统专家和领导们的认可。
3、覆盖观众超千万,倍数提升博物馆开放效能。
截止2020年9月12日,栏目共播出22期,ZAKER单渠道线上观看人数超过410万,单场最高36.3万。同时,通过西瓜视频、优酷视频的同步分发,直播在线观看总人数超过1000万。此外,通过潇湘晨报全媒体资源,“湘城博物”在版面宣传、线上推广等方面形成立体传播格局,覆盖人群超过2000万,成为博物馆对外服务新亮点。
二、项目创新点
1、即时全场景直播,助力博物馆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中国文博事业发展存在诸多不平衡的现象,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均拥有文博资源数量差异巨大,这为推进文博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出了挑战。“湘城博物”的开播,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新的方式。数据显示,在“湘城博物”的观看人群中,30%在湖南以外,45%在长沙以外,还有约8%的观众分布在更为广泛的县城和乡镇。突破地域、时间限制,推进了文博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2、传播效果几何倍放大,提升公众的文化认知兴趣和能力。
“湘城博物”通过大众媒体、自媒体等多渠道推广,公众可在不同时间段扫码链接收看直播节目,突破时空限制,从而吸引、辅助和促进公众参观。让观众不仅看到博物馆的“博大”,更体会到博物馆的“精深”。
3、以大数据为基础,帮助精准定位博物馆服务人群。
“湘城博物”开播至今,前22期传播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直播在线观看总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通过对用户IP地址的跟踪,可以精准定位观众所在区域。比如,在“湘城博物”观众之中,45%的观众定位在长沙地区,而通过定位分析发现,观众中的大学生占比最多,达到5%;其次是以商圈消费者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比例约为3%。
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描绘“湘城博物”栏目的观众画像,以此实现栏目选题、包装和形式的不断优化。
4、讲解员成主持人,展示博物馆人精神气质。
在长期的对外开放过程中,长沙博物馆塑造了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湘城博物”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博物馆的讲解员邀请到直播中来,担任栏目主持人,成为栏目当之无愧的金牌主持。“时间深处,感知历史细节,触摸人文之美,开启文博生活……”每一期节目,每一次这样的开场,都是吴婉与博物馆观众的一次温暖的对话。通过“湘城博物”,长沙博物馆良好的员工形象得以全面展示。
5、放大讲坛资源,提升博物馆学术地位。
“湘城博物”是公共媒体与博物馆的首次战略直播合作。在已经播出的22期节目中,邀请了多位学术专家,针对馆内正在展出的展览等活动,进行学术传播与常识普及,不仅为长沙博物馆观众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走进文博的窗口,同时也让长沙博物馆成为了文物和文博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单位。不仅提高了长沙博物馆的学术水平,也促进了长沙博物馆与省内外文博界在文物知识、展览策划方法、教育传播理论等多方面的学术交流。
三、项目推广价值
1、多种手段结合,提高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能。
据2019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余个、各类教育活动20余万次,年参观数量超过10亿人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方式逐步发展为“连接人与教育”、“连接人与服务”。长沙博物馆联合潇湘晨报打造“湘城博物”的做法,体现了文博人的主动服务意识,在展览中科学充分地考虑到公众的分众化传播需求,充分利用并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提供优质内容吸引公众,培养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
2、建立品牌效应,更好地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
“每到一座城市先去博物馆看看”,成为了旅游新共识。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需要创新方法,引导更多的游客走进博物馆。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要充分展示长沙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就需要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博物馆。“湘城博物”栏目,通过数字技术,为观众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服务,给大家呈现更为生动的博物馆,将不断打破博物馆文化传播时空和地域限制,让博物馆成为长沙这座城市的城市名片以及软实力的助推器。
3、优质文博内容与主流媒体平台合作,具有文博系统推广的普适性。
长沙博物馆的宣传团队与潇湘晨报文体新闻部、视频部保持常态对接。双方工作团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栏目运营和推广经验。这些创新传播的做法和经验没有高门槛,适于被国内其他博物馆借鉴和采纳。“湘城博物”也可以与市州博物馆建立业务关系,结合市州博物馆展陈、社教优质内容,开展更多更丰富的直播活动,进而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湖南地区博物馆的开放和传播体系。

实施时间与目前状态: 1、基于观众调查改善服务
当数字媒体成为公众获得长沙博物馆展览信息的主要媒介,基于调查的服务改善迫在眉睫。2018年,长沙博物馆开展了观众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从数字媒体得知展览信息的观众占43.95%,传统媒体仅占13.33%;80%观众对博物馆公共服务中的“解说服务”、“导赏活动”、“展品背后的故事呈现”等提出了优先改善需求。
2、强强联合,全媒体推广
2018年初,长沙博物馆与潇湘晨报合作推出视频直播栏目“湘城博物”。根据年度展览与教育规划,确定直播内容清单,“湘城博物”涵盖“中华文明系列特展”专家导赏、专题讲座、教育活动等。每期直播节目在潇湘晨报、ZAKER潇湘、晨报官微、长沙博物馆官网、官微及大厅发布直播预告;直播视频在腾讯、搜狐、优酷等全网平台分发。
3、共同策划直播选题
如何让博物馆展览更能打动人心?一是内容,二是方式。“湘城博物”2018年4月20日正式开播,截止2020年9月12日,栏目共策划播出22期,411.9万观众在线收看。内容涵盖“中华文明系列特展”专家导赏、专题讲座、教育活动等,如“环肥燕瘦——汉唐长安丽人行”、“彩耀中华——黄河流域史前彩陶特展”、“丝路宝藏”等。通过与专家、策展人的对话及展厅现场的拍摄,提前揭秘展览内容,推介重点展品。
4、引入视频直播技术,创新博物馆开放模式
长沙博物馆紧紧抓住当前流行的视频直播这一重要契机,在“湘城博物”栏目引入先进的视频直播技术,实现长沙博物馆文博活动场景的即时高清转播,让公众突破空间局限,在任意场景下,参与到博物馆中来。
5、线上线下结合服务观众
“湘城博物”开播两年多,观众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收看专家导赏解读等直播内容。线下,通过长沙博物馆展厅入口处海报提示,微信扫描二维码;线上,关注长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即可收看最新展览解读等视频。每期直播前,即时推送展览及活动内容推介等。2020年下半年将继续对优质内容进行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