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片灵感来自于张家界所特有的桑植白族文化,响应国家和美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张家界本身的文化内涵,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氛围,以节选的张家界风景图加九大代表性文化,自然与人文双重美景结合,以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助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向世人展现张家界文化的民俗性。
以下内容对本文选取民俗文化介绍:
1.土家粘贴画:土家粘贴画是一种粘贴在三夹板上的画,其画做工之独特,艺术性之高,都堪一绝。作此画一不用纸、二不用油彩、三不用毛笔、也不用墨汁。原料却是沙石、树皮、芭茅杆、竹笋壳、或碎布片。用此材料作画所表现的武陵山水风光、湘西的古寨风情,栩栩如生,即有山水的效果,又有国画的神韵,因此它一被推出便引起轰动,受到国内外众人所注。如今此画已获国家专利。在99昆明世博园湖南馆就有张家界民间粘贴画大师李军深的作品,深得中外游人称赞。
2.桑植民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概括起来,它有两方面的价值:(一)社会文化方面。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体现了桑植人崇“三”的朴素哲学思想。(二)艺术特征方面。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此外,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3.泼水龙习俗: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在湖南永定区尹家溪镇西尹村、莫家岗村盛行。当地人用鲜棕叶作龙须,用葛藤、黄荆条、松树枝作龙身,由9至15人舞动,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用盆、瓢、桶端水围绕着龙泼浇,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越欢,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08年,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仗鼓舞”是白族的传统舞蹈,因主要道具为仗鼓,长一米二,用木棒为杆而得名。桑植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代表性舞蹈,同时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桑植白族游神:桑植白族游神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俗文化活动,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根基弥壮。2008年,桑植白族游神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土家糊仓习俗:永定土家习俗“糊仓”,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农事耕作为主的乡镇农村,是古代农耕文化延续的产物。
7.桑植围鼓:桑植围鼓是桑植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击乐,在全县23个乡镇广为流传,应用于传统节日、红白喜会及各种庆典活动之中。它由鼓、头钹、二钹、大锣、勾锣五件乐器组成,因演奏时以鼓为中心,司鼓者划“鼓眼”指挥,演奏班子围着鼓“转”,故而称之为“围鼓”。它最初形成于先民的劳动生活,也与先民的争战与祭祀活动有关。明清之际,融合土家“打溜子”,并与传统戏剧交流,成为独具特色的以鼓为中心的民间打击音乐。
8.有机片雕刻画:有机片雕刻画为土家青年艺术工作者李国清经过多年模索实践而独创的一种新型画种,96年曾获四项国家专利。此画用有机片作基本材料,以山水风光和土家风情为题材,经过热塑、雕刻和粘贴等工艺,制作成具有强烈立体感和真实感的画幅。其作品色彩丰富,风格独特,不脱落不褪色,精美雅致,轻便易带。
9.张家界鬼谷神功:张家界鬼谷神功(又名大庸硬气功)主要流传在永定区。永定区位于张家界市中心,地处湘西北,澧水中上游,武陵山脉腹地,总面积2343.973平方公里。45万多人口,是一个土家族集聚区。它毗临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南有天门山自然屏障——“世界空中花园”,在此曾举办过两次“世界特技飞行表演”。而天门山因“天门洞”和“鬼谷洞”尤为神秘,传说中的鬼谷子在鬼谷洞隐修授徒,炼丹修行,苦研“掸术”、“武功”,悟得“张家界鬼谷神功”。
(*本文介绍内容整理自网络,照片模板来源创可贴网站提供)
票数:0